9月14日,随着机身、尾翼等9件空客A320飞机大部件在太平洋国际码头平稳卸船装车,天津港集团成功创造了单航次接卸空客飞机大部件件数最多的新纪录,开启了空客大部件接卸向“数量更多、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服务更优”不断迈进的崭新篇章。
起吊、下降、旋转、着箱……如今的天津港集团,要平稳连贯地完成这一套空客大部件卸船动作,平均每件仅需9.3分钟。2008年以来,从仅限于白天作业,到实现24小时“全天候”接卸;接卸时间由每架次3个小时降至40分钟;接卸频率由最初的每年4架次,增加到每月接卸5架次;从2舱运输,到3舱运输……经过了556架次空客飞机的历练与考验,经历了船舶大型化及码头作业环境、工艺、吊具等相关作业条件的改变和改进,“安全”“高效”“零缺陷”,一直是天津港集团接卸空客大部件始终如一的作业标准和服务承诺。
在每一次的空客大部件接卸作业中,天津港集团始终坚持以质为先,着力为客户提供一流服务。特别是深入推进“融入式”党建,党员们围绕重点项目、重要环节,冲锋在前、示范在先,带头参与方案研讨、工艺改进、计划制定、生产组织、卸船操作、现场监护等作业环节,确保高效“零缺陷”接卸。作业完成后,他们还不断积累总结作业经验,持续优化作业流程、完善操作规程、强化安全管控,逐步形成行业领先的作业模式和作业品牌,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赞誉,为天津“蓝天经济”插上了翅膀。
13年来,天津港集团在锻造自身作业品质的同时,更见证和参与了天津航空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天津港集团将以实际行动持续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本市进一步深化中欧航空产业合作,发挥空客天津公司龙头带动作用,建立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加完善的大飞机产业体系,贡献出天津港担当。(王焱)
9月14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斌带队,连续走访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曹妃甸港集团,主动上门对接服务,就共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进行了深入交流,形成了进一步扩大、深化、升级港口全面战略合作,联手打造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助推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发展共识。集团公司副总裁罗勋杰参加。
走访中,褚斌一行分别与河北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子玉,唐山港口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宣国宝,唐山市曹妃甸区区委书记侯旭、区长郑友东、曹妃甸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克生等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褚斌表示,津冀港口协同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近年来,天津港集团认真落实津冀两省市深化港口联动发展,努力形成世界级港口群的部署要求,不断强化“一盘棋”思想,勇担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重任,积极推动津冀港口间业务、资本等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形成了津冀港口协同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后将站在津冀港口资源统筹的高度,与河北港口企业共同发力,探索更多合作模式,持续扩大、深化、升级港口合作,努力走出一条区域港口群优化发展的新路,加快建设津冀世界级港口群,以港口群协同助力城市群、产业群协同,助推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为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贡献港口力量。
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曹妃甸港集团等方面负责同志纷纷表示,近年来,冀津港口双方保持了高频互动往来,合作领域不断展拓,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深入,港口协同发展成果日益显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北港口企业将积极落实冀津两省市共同打造环渤海港口群的部署要求,勇于担当好港口在协同发展中肩负的责任,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先行的大局,与天津港集团同心同向、密切协作,携手加强津冀港口顶层设计,进一步升级全面战略合作,以津冀港口协同发展推动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
天津港集团所属“津港轮31”“津港轮32”两艘拖轮,日前获颁签注有“智能船舶”(智能机舱、智能能效、智能集成平台)附加标志和“船舶网络安全”附加标志的中国船级社船舶入级证书。天津港集团由此拥有了全国首批按照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建造并取得认可的全回转拖轮。
拖轮是协助大型船舶靠离泊、进出港,兼顾拖带、破冰等工作的大马力船舶,是港口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智能拖轮在设计与施工中,共进行了47项安全改进,涵盖多种专利技术。大到智能避碰系统,通过近距离激光探测对驾驶员盲区的障碍物进行预警,小到一个舱室电源插座都带有温度监测与自动保护,监测及自动控制都无不展现着智能拖轮的本质安全理念。
全船的9961个传感器、监测点就像拖轮的一个“运动手环”,能够对主要机电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涵盖船舶“姿态”、设备管理、作业能耗和水域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而实时掌握设备运转的“安全健康”状况,为设备故障提供风险预警、趋势分析、能效分析、健康评估等功能。同时,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船舶管理人员的远程客户端及手机app,做到了船舶运行信息一目了然、尽在掌握。
智能拖轮首次创新运用电子围栏功能,只要它开进作业区,就能实现自动识别作业分区,自动统计作业时间、输出功率与作业燃油消耗。通过系统分析,实现科学的船舶能效管理,并根据天津港不同类型大船、不同季节和海况条件下的作业时间、燃油消耗、输出功率以及二氧化碳换算指数,得出船舶运营能效指数(EEOI),为拖轮二氧化碳排放性能建立标准,为天津港节能与环保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拖轮的智能集成平台通过对全船各系统的采集数据进行集成运用,为操作人员提供综合性的故障分析、预报预警和辅助决策,如同“AI管家”融入船舶运营管理之中,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平台可将数据实时回传至公司管理部门,利用云技术实现远程的数据管理与存储,打破了传统拖轮各系统之间有限互通的障碍,实现对船舶的监控与管理智能化,对岸上实现数据交互。(高文超 李四航)
8月24日上午11点,随着“阿克尔”轮3.3万吨矿石装卸作业完成,2021年天津港集团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同时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34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8%,双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作为连接世界生产与消费的重要节点,港口枢纽在全球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全球航运持续拥堵的不利形势,天津港集团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国家加快推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重要机遇,充分把握天津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地位作用,积极为服务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贡献港口“硬核”力量。
绿色港口建设全力推进。筑牢海上防疫屏障,坚持人物同防,全面强化入境船舶疫情防控措施,守住港口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关口。夯实本质安全基础,深化实施“网格化”“目视化”工作举措,持续提升安全管控能力。构建陆海双向绿色港口,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努力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品牌,铁矿石铁路运输占比达到65%,在全国港口保持领先水平。
智慧港口建设不断提速。全球首创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全面运营,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已实现1个泊位联调联试、年底前投入使用;完善数字化服务平台,升级电商服务、关港集疏港等一批贸易物流便利化平台,持续升级口岸贸易物流便利化水平;以智能化打响“津港效率、全球领先”品牌,与口岸联合推出“五保五即”“三零”“四优先”服务,船舶直靠率始终保持90%以上,先后13次打破港口各货类装卸纪录,3次打破集装箱外贸干线全球纪录。
枢纽港口建设功能凸显。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拓展海向服务网络,开通7条覆盖欧洲、东南亚、日韩的外贸新航线;深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密环渤海内支线航线密度,“天天班”运量持续增长;建立中国内贸集装箱港航服务联盟,推出南北运输“海上高速-FAST”品牌,平均海上行驶时间压缩10%以上;持续增强陆向服务辐射能力,不断完善内陆物流网络体系,开通多条腹地海铁联运新通道;全力打响“四千服务”品牌,“津港四千,天天为你”服务品牌成为全国港口行业唯一入选的国务院国资委品牌建设典型案例。(李四航)
9月1日一早,“地中海克里斯蒂娜”轮历经43.5小时顺利完成15610标准箱进出口作业,缓缓驶离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天津港以240自然箱/小时的生产佳绩创下地中海西非航线在泊效率全球纪录。
在“地中海克里斯蒂娜”轮作业中,天津港太平洋国际码头公司以领跑“精品效率航线”为主攻方向,在口岸各单位的密切配合下,协同作战,压缩辅助作业时间,充分发挥海事“零待时”作用;抓好边检船舶到港“零等待”作业、离港“零延时”放行、在港“零接触”查验、手续“一网通办”;深化海关“双直”举措,国际航行船舶无纸化申报等便利措施。优化操作流程,精准下达“作战指令”,实行边卸边装、“二对一”配载等作业工艺,全方位保障船舶在港效率。
立足港口效率攻坚,天津港集团牢固树立“现场即市场”“效率为产品”“服务促揽货”理念,“以小切口”做足“大文章”,持续提升航陆运作业效率。与口岸联合推出“五保五即”“三零”“四优先”服务,船舶直靠率达90%以上;与中远海运、马士基等航运企业强化沟通机制,实时掌握船舶到港时间,合理安排泊位窗口,备足装卸机力,保障港口生产,今年以来,天津港在马士基北欧一线、中远海运欧洲线、美西线、达飞欧洲线、西非航线等主要航线作业效率保持全球港口领先水平,先后14次打破港口各货类装卸纪录,4次打破集装箱外贸干线全球纪录。“津港效率”已成为天津港的一块金字招牌,为建设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奠定坚实基础。(李四航 王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