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六届中国冷链产业年会在厦门召开,天津港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荣膺“民生保供冷链卫士”荣誉称号。
今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布了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改善,冷链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消费升级、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国际物流冷链基地严格落实国家进口冷链食品防疫一系列举措,坚守国家“外防输入”屏障,全力筑牢进口冷链食品防疫安全,为保供保畅,守好疫情防控“民生线”展现了企业的担当。同时,公司今年冷链板块的作业量、收入也持续创出新高,截至目前,国际物流冷链基地已与百余家客户签订了2023年“冷冻仓储服务”长期协议,单日最大出入库作业量可达1207.86吨,为集团公司持续优化冷链货类营商环境,完善冷链产业集群,提升业务经营管理水平贡献了力量。
在年末收官季,该公司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积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强管理年”工作部署,快马加鞭、找准定位,在港口周转型冷链仓储模式基础上,加紧冷链基地二期的研究与规划,同时配合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做好与兄弟单位的资源整合,共同推进智慧冷链物流的建设;丰富业务功能,以查验功能联动市场开发,做实供应链建设,做全业务、做精服务;练好内功,做好精细化管理,在不做硬件设施改动的情况下,通过精确策划作业场地等一系列手段使库存容量获得显著提升,持续推动了天津港冷链业务高质量发展。
12月17日,搭载“马赛马士基”轮的荷兰进口活塞隔膜泵设备顺利在太平洋国际码头完成接卸,直接发往唐山工厂。该批设备是物流发展公司与中远海运物流公司首次开展的大件设备门到门的全程物流项目,项目的圆满完成进一步展现了物流发展公司大件运输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
今年以来,物流发展公司充分践行集团公司“四千行动”活动要求,以“书记领办项目”为契机,积极搭建三级市场团队。公司北疆市场部业务团队广泛走访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深耕链条细节。在与中远海运物流公司的沟通中,了解到该公司大件设备需要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便从今年5月份开始跟进该项目货源在荷兰生产和物流的进展情况,不断为客户设计、优化、完善从进口清关、船放、拆箱、大件运输配送等全过程到门物流方案,达成合作。
该批设备包含8个大件及9个集装箱零部件。接卸当天,北疆市场部业务团队综合考虑货物特性,提前与海关、码头公司沟通,依托公司堆场、车队资源,积极配合太平洋国际码头公司完成船放、码头提箱操作,并在公司专业化入区堆场顺利完成特种箱拆箱、装车。同时,安排大件运输车辆完成腹地工厂配送,由专人24小时全程参与接卸监控运输。最终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圆满完成了该物流项目,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和赞许。
面对新挑战,该公司将继续依托港口资源,发挥公司铁路道线、场站、车队等优势力量,紧密维系大客户关系,不断整合、完善自身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叠加“新动能”,进一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12月17日,天津港海嘉码头公司与一汽物流有限公司通过“线下会场+线上互动”方式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天津市国资委一级巡视员王志勇、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魏广勇、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市港航局局长王洪海、天津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焦广军、副总裁罗勋杰、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际鹏、上汽安吉物流规划管理部总监是乐出席签约仪式,海嘉码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伟与一汽物流公司战略发展部高级主任刘惠玲以视频连线方式共同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天津港是国家核心战略资源、天津“一基地三区”的重要载体,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枢纽港。近年来,天津港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港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交通强国建设总体要求,抢抓港航业战略机遇,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不断深挖腹地市场,充分发挥港口物流节点的枢纽作用,积极拓展汽车物流服务,提高滚装汽车业务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提升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功能,着力将天津港打造成为国际滚装汽车运输“干线港口”。
一汽物流、安吉物流均是国内从事汽车物流业务的行业巨擘。天津港与两方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协议的签署旨在通过整合汽车物流行业优质资源,发挥产业链带动效应,不断强化海陆两侧辐射能力,进一步巩固天津港作为中国沿海主要商品汽车运输港口的地位。
三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发挥各自优势,持续推动天津港滚装汽车业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国际滚装汽车运输“干线港口”,助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持续增强国际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服务能力,为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为助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12月17日,天津港集团与中谷海运集团通过“线下会场+线上互动”方式共同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天津港第四港埠有限公司揭牌,本次合作是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传统码头转型升级、加快天津港“双一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内最大内贸集装箱船载箱量4600TEU的“中谷杭州”轮也在天津港实现首航。
天津市国资委一级巡视员王志勇、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魏广勇、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市港航局局长王洪海通过视频出席揭牌仪式并致辞。天津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焦广军与中谷海运集团副总裁夏国庆共同以视频连线方式为“新”天津港第四港埠有限公司揭牌。
天津港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是“一带一路 ”的海陆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枢纽港。近年来,天津港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着力持续完善物流网络,畅通海陆双侧物流大通道,海向拓展航线网络,集装箱航线140条,陆向布局“三线十区”营销网点120余家,开通40余条海铁联运通道和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3条陆桥运输通道,2022年完成中欧(中亚)班列超9万箱,运量位居沿海主要港口首位,以实际行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谷海运集团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集装箱航运企业,长年在全球和中国的航运行业排名居于前位。长期以来,天津港集团与中谷海运集团始终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取得很多的积极成果,以中谷海运9万吨级船舶“中谷杭州”轮首航天津港为契机,以资本为纽带合作码头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港航协同发展,深化拓展“两港一航”南北通道,加大京津冀环渤海湾干支联动网络建设。以此为基础,双方将推动构建全程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开发辐射“三北”地区物流通道,延伸拓展集装箱服务能力和水平,共同助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随着此次国内最大内贸集装箱船“中谷杭州”轮在天津港首航,中谷海运南北大通道更换为国内最大内贸集装箱船舶,进一步提高天津港服务国内大循环内贸集装箱航运通道大容量、高密度的能力,提升国内贸易物流运输效率,促进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协同联动,货畅其流,不断升级南北的海上“高速路”。
据了解,中谷海运集团与国内船厂订购打造18艘大型内贸集装箱船于近日陆续下水。4600箱“中谷杭州”轮是该系列集装箱姊妹船,是国内最大内贸集装箱船,主要服务于国内沿海南北线集装箱运输和亚洲区域内短程航线运输,推动中谷海运集团绿色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战略。
近日,外理公司顺利实现集装箱智能理货一人三线常态化运行,进一步提升了集装箱智能理货作业效率,率先达到国内集装箱智能理货内外理一体化操作最高水平。
集装箱智能理货一人三线运行模式,改变了初期由一名外理智能理货操作员负责两条作业线的操作模式,可同时对三条作业线进行装卸理货任务,进一步挖掘了集装箱智能理货作业的潜能,提升了理货人员操作能力,从而解放了更多人力满足其他理货板块的生产需求,成为了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的新突破。
一直以来,外理公司以“优质高效服务”为第一要务,深入挖潜,大力推进全港集装箱作业智能理货。在联盟、欧亚国际码头实现集装箱内外理一体化,天津港全面进入集装箱智能理货新时代后,公司积极谋划组织,全面融合推进,在原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升级现场设备硬件、优化系统软件;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强化三级操作,切实提升操作水平,以适应环境天气、人员操控技术的变化需要;全面优化流程,对大件、危品、车船直取、翻倒、特种箱、打捆箱、溢卸箱、停时记录等八项作业操作流程进行梳理和规范,形成SOP工作法,进一步减少内外理一体化工作操作步骤,降低操作强度。
通过不断总结、完善、升级,外理公司持续提升集装箱单人智能理货效率、码头装卸效率和作业质量,最终实现一人三线集装箱智能理货作业操作常态化运行,有效减少了码头公司的人工成本支出,降低了船舶在港停时,保障了作业现场的本质安全,为天津港持续提升生产作业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外理公司将紧随智能理货发展步伐,持续做好与码头公司的协调配合,不断完善升级智能理货系统,加强现场操作能力培训,做好一人三线模式向一人四线过渡,对外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更好地满足航运企业客户服务需求,为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工作贡献“外理智慧”。